最近,新闻中常听到食堂与外卖之间的长久战争:某时,某地,某高校,“禁止外卖入校”。
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,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争斗,其中没有胜者。食堂丢了口碑,外卖平台丢了生意,学生和老师丢了方便。“合作共赢”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属性,但却总是有利益这个“拦路虎”,将共赢这个选项抛至一边。
共赢的选项生成即是团餐配送,从去年开始,成为整个行业的新的掘金点。
疫情期间,这是社餐跨界的标准姿势,也是大平台掘金的窗口机遇,众多重量级玩家先后上线,而餐饮“标杆”海底捞、西贝等品牌一只脚也踩进了这一领域。
今年热度依然不减。有行业人士发文,今年年初,喜茶、蜜雪冰城都在重推“团餐大单”,一单500杯,营业额一下就提上来了;在下沉市场,一些区域品牌也在做,有的品牌仅团餐一项月均收入4万元,有的品牌把团餐做到营业额的30~50%。
“一般来说,to B的团餐外卖利润会高于to C外卖。团餐一单可以送很多份,省了配送费;而多数团餐平台的扣点更低于外卖平台扣点。”一位业内人士表示,无论是备货还是配送,外卖团餐的利润优势更明显。
除此之外,白领团餐外卖也是大家正在竞争的“窗口”。
因为对于企业来说,无论从公司规模还是从办食堂的人力、房租成本来说,“大锅饭”的模式会越来越少。
在讲求精益经营的时代,民营企业养不起一个“做饭的团队”,解决员工就餐问题,要么提供小餐厅会员卡,要么承包餐厅订外卖。总之,请传统团餐企业入驻、自建食堂的情况,少之又少。
团团观曾盘点过目前的团餐外卖,大致分为以下几类:
从时段消费切分,大多做早餐环节和中午用餐;
早餐环节代表为肯德基。一般来说,早餐市场足够大,一线城市的很多白领都没时间吃早餐,这是白领群体很痛的一个点,当然,“早餐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”这口号已经被喊了很多年了,但一直没有一家强大的企业跑出来。
而下午茶环节和夜宵环节的团餐外卖,目前并没有发现。
从“成团”规模看,小型规模白领用餐居多。这一部分,50单为一个门槛,200单为一个门槛,一般来说,单日集中200单以上的产能很难消化,只有少数纯外卖品牌可以实现。
平台化运作的,以美团、饿了么、丰食为代表的,目前虽没有整体单量上的呈现,聚焦的同样为5—10人的小型公司用餐。以美团为例,团餐业务被看作是服务中小数量员工餐,标准用餐人数在5至10人以上,属于“小团餐”业务范畴。目前其合作商家多数为大品牌商户,在餐饮标准化和末端履约上有一定先发优势。
从具体的服务类型看,更多深耕的是办公室。值得一提的是,商务用餐是最近几年各大餐饮品牌发力的重点。
其实,对于团餐企业来说,做团餐外卖有自己的“先发”优势:
一种可以单独孵化出外卖品牌,围绕食堂周边进行外卖服务,另一种方式是,打造食堂内部外卖平台,邀请内部档口品牌参与,让入驻平台的品牌商家集中在共享厨房,从系统、采购到人力,统一运营,一方面节省了前期的投入成本,后续还可以为入驻的品牌提供品牌孵化、代运营和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,做到让企业有看得见的利润增长。